据资料统计,我国约70~75万人死于创伤,成为除脑卒中和冠心病之外的第三大死亡原因,80%集中在15~64岁,45岁以下青壮年人群死因占首位,已成为影响人民生命健康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创伤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威胁,常累及多系统多部位,主要有“三个死亡高峰”,50%死于现场,一部分死于伤后数小时,另一部分在数周(主要是院内)。因此,严重创伤抢救的时效性要求高。因此,为了在院前为创伤患者提供及时、规范、高效的救治措施,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
ITLS课程是由专门研究创伤早期救治的权威性学术机构组织制定的,并推广的创伤急救技术标准。在严重创伤救护现场,院前急救团队在严谨、高效的团队运行基础上,迅速对伤情进行全方位的初步评估(2min)、持续评估(3min)及合理的实时医疗干预,上车监护转运途中再次评估(5min),并同时与送达医院互通患者伤情信息、处置措施及后续可能治疗方案,提前涉及到多学科合作的协调性、救治理念一致性,启动多学科协作实施干预。
2022年4月26日下午,东院区急诊科院前急救科医护人员在科教大楼进行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nternational trauma life support,ITLS)培训。院前急救科薛春雨主任及急诊创伤外科林西青副主任医师先组织理论授课。从院前创伤患者的评估开始,分为(1)伤者初步评估(总时间≤2min):①现场标准防护措施、现场安全、伤员数、是否需要支援、受伤机制;②初始检查伤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面容表情、体信、自主活动、明显外伤、皮肤颜色)、威胁生命的大出血(如有则止血、包扎)、意识(可应用“清、声、痛、否”法简单快速评估其清醒程度,如有则头锁固定)、气道(是否窒息、鼾声、哮鸣音,由二助开放气道)、呼吸(观察频率、深度、力度,由助手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循环系统(脉搏、皮肤色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出血控制);③快速创伤检查头、颈(上颈托)、胸、腹、骨盆(骨盆固定带)、四肢,找出可致命伤势,有无出血、畸形、红肿、压痛等。(2)伤者持续评估(总时间≤3min):①准备转运:伤者整体侧翻转动,检查背部及脊柱(有无出血、畸形、红肿、压痛)、上脊柱板与头锁固定器和约束带。 ②撤离:保温上救护车,分派任务(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和询问病史)。(3)途中监护转运。①联络接收医院急诊,告知伤者受伤机制、伤势(初步诊断、主诉、呼吸、脉搏)、院前治疗及预计到达医院时间,请求做好接收、会诊准备。②再次初始检查:总体印象、意识(瞳孔、格拉斯哥昏迷指数及血糖)、气道(开放、清理、维持、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管)、呼吸(频率、深度、力度,供氧)、循环(脉搏、皮肤、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出血控制);③进一步评估生命体征。
理论学习过后,两位老师先给予现场模拟操作演练,学员再进行分组进行实践模拟演练。目的是通过现场模拟进行进一步实践演练加强对于创伤患者的现场评估、处置及转运的学习。
院前严重创伤救治中应用ITLS技术,能够发挥急救班组高效的团队作用,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准确评估和干预,有效配置急救资源,以一体化思维、规范化技术、标准化流程和实用性措施指导现场救治,大大缩短救治时间,减少危重创伤的病死率、伤残率,提高成功率。